中长期规划出台我国氢能发展再添“指示牌”

  《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的三大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该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在业界热切期待和国内外高度关注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的靴子终于落地,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说。

  氢能与电能类似,是常见的二次能源,一定要通过一次能源转化获得;不同之处在于,氢能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为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了解决方案。

  “可再生能源的主要载体就是电和氢,在动力、储能方面两者具有互补性,作为无碳工业原料,氢具有无法替代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如此概括氢的角色。

  “氢能被国际社会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的潜在能力的清洁能源,氢能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得到各国青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氢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抢占产业高质量发展先机和制高点。”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上明说。

  我国出台的《规划》也明确了氢能的三大战略定位,即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解决氢从哪里来的问题是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新增碳排放是发展氢能产业的前提。” 在《规划》公布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

  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品质衡量准则的约1200万吨。从氢的来源看,中国工业副产氢工艺成熟、成本较低,近期仍将是主要氢源;但从长远发展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规模潜力更大,更加清洁可持续,随着成本下降,将成为重要氢源。

  欧阳明高分析,如果基于化石能源制氢,存在能量利用效率低、二氧化碳排放高等问题。虽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在生产—储运—利用全链条上也存在能源转化效率问题,但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逐步扩大,效率问题可转化为成本问题。

  “在国务院批复建设的张家口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示范区,我们的团队尝试开展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工程验证,当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价格低于0.15元/千瓦时的时候,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就能得以保障。”在欧阳明高看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最新出台的《规划》将创新摆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氢能制备、储存、输运、应用全链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发展。

  “氢能技术链条长、难点多,现存技术的经济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实用需求,亟须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注,以及燃料电池、氢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创新突破,重点攻关关键技术。”欧阳明高说。

  欧阳明高认为,同时也要面向氢能科技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例如,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和阴离子膜、光电催化制氢、基于超导强磁场高效磁制冷的氢液化循环以及中压深冷气态储氢等新一代氢能科技。

  相比于电化学动力电池,我国氢燃料电池在技术储备、产业基础、人才队伍等方面较为薄弱,与国际领先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欧阳明高建议,尽快建立氢能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人才教育培训,打造自立自强的科技体系。

  “在全球氢能产业竞争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氢能科技革命性突破,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全面成熟,促进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大规模市场渗透,抢占国际前沿阵地。”欧阳明高说。

  公众应及时关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在收到强对流天气预警时,及时采取保护的方法,避免大风等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带领13人团队,用各种智慧农业软件,把4个合作社的7000亩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失败,研究;再次失败,继续研究……1995年,刘中民带领团队完成了“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烯烃工艺”技术年产60吨烯烃的中试试验。

  春耕一线,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生产实际,各地不停地改进革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让农民种粮更省心省力。

  泥盆纪珊瑚化石对探讨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ECO演化和海洋珊瑚礁及ECO保护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这对育秧技术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只有通过设施化、精细化的集中育秧,才能培育出宜机插、宜密植的高品质秧苗。

  难点、堵点、卡点常常也是突破点,遇到困难多跟自己较劲,过硬本领就这样一点点打磨出来,事业就在一次次的突破中不断开拓。

  我国是全球较早认识并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国家之一,重点在数字化和绿色化两个层面强化科学技术创新和促进生产力发展。

  标志着黄河上游青海段首个千万千瓦级“水风光蓄”多能互补全清洁能源一体化项目的核心工程向全面投产迈出了关键一步。